名家访谈 | 中学语文教师的理论建构与专业发展 汤拥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媒体与创意写作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与文学理
文本解读 | 世道人心的变与不变 刘伟生,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作为经典名篇,《孔雀东南飞》广为传诵,有关刘兰芝悲剧命运的分析也众说纷纭,但从创作心理与叙事话语的层面,从历史接受与现代阐释的角度进行研读的少,设身处地为刘兰芝
文本解读 | 昨日与秋日:那些美到悲哀的“谎言” 鲁卫鹏,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开篇即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并加一笔特别强调道:“我的不
文本解读 | 文化视域下“父亲”们的家教密码 黄小雪,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学教师。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们逐渐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家风家教成了维系这种组织形式的突出文化现象。提及家风家教,古今中外,“父亲”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形象,
文本解读 | 论《琵琶行》中舟船意象的空间表达 罗朋朋,四川省屏山县中学校教师。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们逐渐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家风家教成了维系这种组织形式的突出文化现象。提及家风家教,古今中外,“父亲”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形象,“
思考 | 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脉络、热点与展望 贺元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谱系中的具体类别之一,指的是学生在成功应对语文学科学习时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素养成分的综合素养体系。随着“中国学生发展
思考 | 图示,让一切变得直观起来 董鸥,浙江省普陀中学教师。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梳理与探究”而言,掌握丰富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就是“利其器”,它与思维能力一样,是成功的技术保障。笔者曾以解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中
思考 | 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整本书情境阅读 周佳,江苏省太仓市高新区中学教师。整本书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意蕴在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较之于单文本阅读具有突出的价值。与之矛盾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思维仍处于
思考 |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要件识别及培养策略 邹君,山东省高密市朝阳中学教师。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目,是“百科之母”,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阅读能力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一个综合
思考 | 拉响整本书阅读评估中的问题引擎 陈礼林,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教师。整本书阅读是新高考新教材极为关注的一个任务群,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细致的评估。本文以《乡土中国》为例,提出“四可阅读”即可赏性阅读、可见性阅读、可比性阅读、可测性阅
课堂教学 | 浅谈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 张先义,江苏省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研训员。名著阅读的理想状态应该是阅读者产生一种特殊的积极情绪体验,完全沉浸其中,专注于阅读,多次走进名著,在研读后分享阅读收获。但从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能保持理想阅
课堂教学 | 一字立骨,骨立课生 陈芳,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荔香学校教师。“一字立骨法”,是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中构思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最早见于晋代陆机的《文赋》。后来,明末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其归结为“一字之复,功莫大焉”。到了清代,李
课堂教学 | 新课标指引下学生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探究 孙广平,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教师。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文化自信”作为学生的必备素养提出。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呢?一、新课标与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的提出
课堂教学 | 融合共生,以促诗教 陈超,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聚焦课程目标,优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
课堂教学 | 高中语文组织群文阅读活动的有效方式 徐芳,相城中学教师 徐沛,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教师。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是我们要承认的现实问题。因为对学生的思维状态、语言发育、个体感受的忽视,所以不少高中生在阅读时产生了惰性思维,
课堂教学 |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生语文能力测评研究 盛银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针对中小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的现状,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课堂教学 | 结构化言说:小学语言实践题的教学价值取向 林唐广,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小学教师。所谓结构化思维,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维对象,以事物结构的积极建构为思维过程,力求得出事物客观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结构化言说是在结构化思维的基础上,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具象
课堂教学 | “微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彭文莹,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教师。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语文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的理念,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在开展习作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让学生善
教材 | 日本中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的汉诗选材研究 徐程成,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中日两国在互赠医疗物资时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诗句引发了两国人民的情感共鸣。可见在东亚文化圈内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诗文,有助于跨越中日语言
考试 | 心理学视角下的信息类文本阅读分析 王奉阁,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教师。所有的高考语文题型中,信息类文本题经常让学生感到非常无奈,很多时候学生因为不能真正读懂文章,而导致做题时无法从文本中找到准确有用的信息 即便有时候找到了,自己对于这些信
考试 | 项目化:高中语文情境命题设计的一种探索 楼特钦,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教师。新课标背景下,命题设计作为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受重视。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化考试命题改革
名师手记 | 问道何所有:课文教学内容的可教与需教抉择 袁海锋,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教师。《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收录于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是一篇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自传性科普文章。“单元导语”要求“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
语言 | “借书满架”语用意义考释 陈明洁,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因描述自己在书斋的活动“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而引发当代学界对其含义的不同理解,专业期刊上针对这两个语句的辨释文章,其数量之多
语言 | 体会句末语气助词,走近文言书写语境 吴竺轩,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文言词汇按照表意之不同,可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与“虚”是相对而言的,区分的关键在于某词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作为没有实意的虚词,其重要性是通过文法意义得到凸显
语言 | “凄神寒骨”释义质疑 庞仿英,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教师。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中“凄神寒骨”一句,教材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均解释为“感到心情凄
博硕论坛 | 《我爱这土地》中“我”的三维解读 闻倩,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艾青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的《我爱这土地》,于次月11日发表于《十日文萃》的第一卷第四期。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日寇在中国的国土
博硕论坛 | 生命教育在高中人物通讯中的渗透探析 林泳欣,五邑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高中生处在成人与孩童时期的重要分界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趋于成熟却不够稳定,因此关于高中生自杀、校园霸凌等漠视生命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是对生命缺乏敬畏的表现,也是生
博硕论坛 |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喻佳敏,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2021级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阅读方法,以中心主题为核心向四周发散形成分支,分支再向四周延伸出子分支,最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各级分支的层级关
语文新锐 | 核心素养视角下美术元素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毛真真,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实验初级中学教师。核心素养是指在课程学习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核心素养的跨领域性决定了跨学科学习的必然性。
案例 | 《我爱这土地》群文教学实录 司体忠,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教研员。【教学意图】《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经典诗歌,被统编语文教材录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被现当代中华儿女广泛传唱的经典
案例 | 古诗文创新解读与设计 祁睿敏,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结合课标与新版教材,从古诗文角度而言,学生不仅需要鉴赏文本中景和物的描写,还需要准确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主旨。笔者以唐诗中“兴象”创作的先行者——孟浩然的两首
撷英 |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活动引领下的整体通读 张益群,中南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统编版教材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也是研究鲁迅早期生活和思想的重要材料。阅读《朝花夕拾》,学生可以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 了解鲁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