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沿 | 高等教育微观研究的实质与范式 摘要: 高等教育微观研究的实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研究视阈或主题的微观性,而是对微观问题的人本研究,即以人为本的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高等教育微观研究将微观问题赋予“属人意义”,通过超越逻各斯中心主义,打
教育前沿 | “任务-组织”范式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法律地位的反思与重构 摘要: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与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为代表的外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法律地位界定,存在着“私法化”与“公法化”两种声音。其中,“私法化”的观点倾向于将高
课程与教学 | 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教学新形态的风险审视与纾解路向 摘要: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教学活动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是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教学新形态,主要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精准化教学、场景化教学、协同化教学以及混合
课程与教学 | “大思政课”的出场逻辑、比较优势与实践要求 摘要: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范式创新。“大思政课”的出场既遵循了课程发展规律、回应了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最新动力。相比传统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在育
质量与评价 | 失色与重绘:大学学术评价市场化的逻辑审思与理性复归 摘要: 自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市场深度介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运行,由此促进了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协同,改变了学术研究的评价机制。适当引入市场法则有利于根据社会需求调节科研重心、刺激成果产出和加强应用转化。
质量与评价 |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与纾解路径 摘要: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颁布拉开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全新帷幕,该政策的有效执行是确保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然而在实践中,教育评价改革政策执行遭遇政策设计不完善限制执行效力、执行主体缺
质量与评价 | 重审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模式、趋势与争议 摘要: 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兴起源于社会各界的问责,这是招生规模扩张、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和新管理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以来,全球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存在两种典型模式:一种是基于产品质量观、注重知识创新
质量与评价 | 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深层动因、 行动主体与实践策略 摘要: 行业企业参与评价作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关键路径,目前在我国处于制度创业阶段。行业企业参与评价的深层动因包括上位规制变革、科学技术冲击与技术人才紧缺等外部环境变化,以及行政主导型高等职
比较与借鉴 | 大学教师的个人发展:美国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 个人发展作为大学教师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大学教师作为自然人、社会人、组织人需求的满足与个体提升的过程。在美国,大学教师的个人发展是教师个体、结构、制度、理论诸多因素的合力所致。美国学者和
比较与借鉴 | 我国高校准聘—长聘制度的实践逻辑剖析及其省思 摘要: 作为学术系统内部最核心的激励机制,聘任与晋升机制对教师学术活力和大学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深入比较中国“准聘—长聘制度”与美国“终身教职制度”的实践逻辑,可以发现两者在价值预设、“非升
比较与借鉴 | 增值理念视角下的英国高校教学评价改革新动向 摘要: 基于教育增值理念的视角研究发现,2016年英国全国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卓越框架”(TEF2016)建立的内在动因是教育质量观向“人才培养中心观”转变背景下教育增值理念的兴起与发展。为提升
民办与高职教育 | 职业技能形成的具身观:职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价值取向 摘要: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离身范式扬心抑身,认为身体在职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没有任何价值,造成了职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的诸多风险阻滞。但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范式的勃兴为职业技能形成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基
民办与高职教育 | 职业本科教育制度构建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摘要: 在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初期,制度构建主要围绕推出多项顶层规划、出台系列试点制度、完善基本法律三个维度依次展开,使得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国家意志得以阐明、行动框架得以构建、核心事项得以确认。随着办学实